《麦克琳》(Maclean’s)时事杂志和《多伦多星报》11月10日分别以标题:“太亚洲化”及“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 发表文章,引起读者热烈反应,其中《麦克琳》杂志还在同一期刊登文章,指出多伦多华裔加拿大学生中,72%都申请入读大学;而加国出生的学生中,只有42%申请读大学。这一现象让某些人开始质疑,加拿大大学是否变得“太亚洲化”。这个话题在俺家也引起强烈反响,先生第一次要我写个帖子痛斥这种观点,因为:
第一,加拿大是个民主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难道要剥夺亚裔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吗?加国出生的学生不愿申请读大学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华裔加拿大学生愿意申请读大学同样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凭什么要质疑?这样的质疑不是带有种族优越感、种族歧视是什么?
第二,既然作者和某些人一起质疑加拿大大学是否变得“太亚洲化”,那么我很想问一下,在你们眼里亚裔孩子该干什么才算正常,才不会遭到你们的质疑?难道亚裔孩子只能做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工作你们就觉得正常了?把职业、工作按族裔划分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
第三,《麦克琳》杂志访问的两名白人女中学生所说的“亚洲人大学”,例如多伦多大学,治学严谨淘汰率高是该校的一贯校风,早在10年前我刚登陆加拿大时就已经听到介绍说该校一年级的淘汰率是30%,那时该校的学生族裔比例怎样呢?有谁质疑过吗?多大并没有因为学生族裔的变化而改变其治学风格,很多白人学生不愿放弃所有娱乐去读书,导致成绩追不上,他们不怪自己不够努力也没有责怪亚裔学生学习太努力的道理,他们转而去皇后大学﹑西安省大学或麦基尔大学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人逼他们去。
第四,《多伦多星报》说“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 与事实相差甚远,至少华裔家长通常都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有要求但绝没强迫,况且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会接受家长的“强迫”。我所知道的所有申请读大学的华裔孩子都是自己想读大学,没有被家长“强迫”的,而且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家长只是提些建议,最后的选择和决定都是孩子自己做。我真不知道《多伦多星报》说“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这样的话根据是什么,他们究竟调查访问了多少人得出的这个结论,我作为亚裔孩子的家长强烈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我的孩子不管是读大学本科还是硕士、不管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只是给他一些建议和在他未成年时他想读大学而自我约束力又不够时给予适当的Push,绝没有任何强迫。
第五,现在加拿大的大学里亚裔很多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近十年加拿大政府从亚洲“引进”了大批技术移民,很多技术移民的孩子现在就正在读大学,父母是大学毕业,孩子读个大学不是很稀松平常吗?某些人质疑我们的孩子读大学,我们觉得孩子不读大学才该质疑呢!亚裔重视孩子的教育难道不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六,亚裔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通常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家长最多只能施加影响而无法强迫孩子,当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同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做选择决定。我认识知道的读大学的亚裔孩子学的专业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医学、会计、工程、药学以外,还有学音乐艺术类的、学设计类的、学社科类的,我大儿子学的商科(会计以外的商科专业)就有很多亚裔学生。有很多亚裔家长送孩子读补习班,但也有很多亚裔家长送孩子学音乐、绘画、体育运动项目,并不是像某些人讲的那样亚裔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白人孩子喜欢打冰球,但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以打冰球为职业,那么华人孩子钢琴考过10级不去读音乐学院有什么好质疑的呢?华人不该多才多艺吗?
第七,加拿大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很正常,但现在出现这么公开、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挑拨离间的言论,我们很希望听到那些各级亚裔议员、教育委员们的质疑声,选举的时候打族裔牌,现在正是需要你们为族裔发出一点声音、为彻底消除种族歧视做点工作的时候了,希望不要让我们失望!
说的好,支持。
说的好!感动!但是我觉得大家若能在读者为华人群体以外的媒体上发表这样的感言,让别的族裔的人看到我们的反应才是更总要的!
我真不知道《多伦多星报》说“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这样的话根据是什么 ———-学而优则仕
其实人家写篇调查报告有啥大不了的呢? 加拿大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很正常。 读者偏偏要提高到一个种族的高度。于是乎,blog有爱国主题了 如博主所写,加国移民史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发东亚的移民的,尤其是中国的。 亚洲移民来源好像是东南亚,台湾,日本韩国,最后才是中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 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这个话不能在媒体上说,但事实生活中就是如此。 你看看各国移民来的时间不同,所处的行业也明显不同。 TTC是哪个后裔人多?开taxi的呢?建筑工人呢?菲律宾还以佣人出名呢? 这个是不是都是种族歧视啊? 现在大陆移民明显少了,再过几年,就不太亚洲化了。
说到了我心坎上。谢谢!
大家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孩子们伸张正义!
说得好,是该对他们这种说法讨个公道。反过来说,这种现象也正好说明我们亚裔孩子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不会被淘汰。是我们的骄傲。为我们挣了光。
美国的精英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基本上也是只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些精英大学的学生往往是纯白种的美国精英的后代(这里“纯白种”指的是所谓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但是在20 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注意到犹太人不断渗入进来,这是哈佛大学所不愿见到的。这里面有种族主义的因素,也有政治、经济因素。因为私立大学需要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在美国20世纪早期,政商界的精英多属于WASP,而本身是WASP的人就更可能在这个世界里取得成功。因此,学校招这种出身的学生,让他们在这个学校受教育,之后在商界或政界有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丰厚的回报。所以,哈佛大学希望限制没有深厚背景的犹太人入学,但他们又不想违背美国平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毕竟,让一个差生仅仅因为他出身高贵或是纯种白人就上哈佛,对谁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很“天才”的办法:即打着“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旗号,要求学生不但要提交考试成绩,还要在课外活动上表现出色,并得到值得信赖的人的推荐。但他们想做的,其实是通过这种手段把那些刚富足起来的犹太人排除出去。因为这些犹太人家庭即使相对富足,也还没有养成习惯去做纯种白人喜好的活动并达到相当水平,他们也不太可能结识社会上层人士并让他们来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这样,打着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的旗号,哈佛大学成功地遏制了犹太学生的增长势头。其他常春藤学校也因此争相效仿,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它们“血脉”的纯净。 不过一个有趣的转折是,犹太人还是削尖脑袋钻进了哈佛等名校。为了适应这种教育改革,他们就从中学时开始准备哈佛所要求的各种硬性条件,比如参加“正确”的运动项目等等。到了50年代之后,犹太人还是成了哈佛这样的名校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几十年来,与犹太人同样重视教育并也开始富足起来的东亚人(包括中国人),逐渐成了美国精英学校迅速上升的少数群体。
我认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任何超常的事情都会有人提出异议,更何况我们来到并生活在一个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对这种声音,我们应该多问一下:why,what,how and which。。。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互相沟通;减少排斥和最终导致的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