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去年年末写过一篇博文,叫《透视天然气合约背后的秘密 》,简单介绍了为什么天然气价格为何不涨的原因,以及在页岩气开采技术背后的平行井和液压裂缝技术造成的开采技术革命。一年过去了,前两天,在Bloomberg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很吸引我的眼球,叫“Shale-Gas Reserves Have Potential to Reignite U.S. Economy (页岩气有潜力重新点燃美国经济)”(S文)。 看完以后,我很有感慨,所以特意把该文的内容整理成这篇博文,和大家共享, 当然还要畅想一下它可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首先,我把原文的“美国”改为了“北美”,因为页岩气不只是美国有,加拿大也有很大的存藏量,而且在开发水平和技术也丝毫不逊色于美国,所以如果是点燃经济,点燃的是整个北美的经济,而不只是美国经济。
S文介绍了一个天然气公司,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的成长过程, 这是一个在90年代末由于天然气枯竭,而频临变卖的公司,可是到了如今,却成了拥有12200员工,市值超过180亿美元的美国第二大天然气能源公司。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公司抓住了页岩气开采的技术和生产的机遇,从而在当今激烈的天然气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能源行业里的新星。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里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它是在页岩石形成过程中被困在页岩层里的气体。科学家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但由于开采技术的制约,人们一直无法利用它,所以把它归为非常规资源。直到近十年里,平行钻井技术和液压裂缝技术的发明和结合后,才使得页岩气的开采成为现实。而且,该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此之迅猛,到今年美国的30%的天然气已经是产自页岩气了。以前,专家预计到2020年页岩气的产量会达到天然气总量的一半,但事实是,有可能到明年底,天然气中就会有50%来自页岩气了。
液压裂缝技术是得克萨斯人George P. Mitchell发明的,在80年代,随着对传统天然气田的开采,人们认为:天然气资源在北美即将枯竭,而那些在页岩里的气体是不可利用的资源。但Mitchell却认为页岩是天然气的“厨房”,是烃类被制造出来的地方,大量的烃类气体还留在里面。于是,他的公司开始在页岩层上打了7000多英尺的井,但产出的气很少。虽然同行们都讥笑他,但他坚持信念,在实践中逐渐采用了40年代使用过的超高压注浆,把地底下的页岩顶出了窄窄的缝隙,从而,天然气不断地冒出来了。所以,后人把这尊称为“米歇尔能源”,视他为破译该能源密码的人。到了2002年,Mitchell把他的公司以35亿的价格,卖给了Devon公司,而Devon把液压裂缝技术和他们的平行钻井技术相结合,才实现了该开采技术的真正突破。
但Devon公司无法把该技术据为己有,竞争对手蜂拥而至,其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就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公司,它把未来完全寄托在页岩气上,目前,他有177座新井在运行,在美国居第二位。而埃克森美孚以巨资收购了另一家天然气公司,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Doven公司只排在第四位。事实上,该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很多中小公司象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致使天然气的产量大幅增加,天然气的价格一跌再跌,从天然气本身已经很难获利,公司依靠的是提高开采过程中多产液态烃,轻油,提高液气比,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在加拿大很多以传统油井为资源的公司在不断减产,以至于加拿大自然资源公司的CEO感叹说,如今天然气公司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而另一方面,一些以页岩气并同时产液态烃,轻油的加拿大公司在蓬勃地发展着。
那么,页岩气的开采存在什么问题呢?当然,最让人关注的是环境问题,人们担心在那么深的地下注入那么多的化学品会污染地下的水源。但是,开采公司们却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因为该过程发生在地下水层以下一英里的深层地下,被巨大的无法穿透的岩石层隔离,所以直接污染的可能性微小。虽然,发生过一些污染的事故,但多是因为筑井用的混凝土质量问题,以后通过立法严格监管可以避免的。另外,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温室气体的问题,天然气燃烧本身是较煤,油更清洁,产生的温室气体仅为煤的一半,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本身是一个比二氧化碳严重100倍的温室气体,在开采过程的泄漏问题,可能更值得人们关注,可能会造成更大温室气候问题。总之,一句话,这种开采技术刚刚兴起,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和影响,有待将来调查和研究。
页岩气开采的飞速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那些变化呢?首先,当然是新的就业机会,S文介绍,单单在纽约州就可能创造13000到54000个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机会,而整个天然气行业可能会增加20万个工作,这对失业率维持在9%居高不下的美国无疑是雪中送炭;其次,能源结构可能因此而变化,美国有45%的电力来自煤炭,随着天然气价格长期停留在低位,会有更多的电力公司用天然气来取代煤炭,这不仅可以减少煤炭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绿色气体的排放;第三,可能会因为能源价格低廉,而使很多一些像化工、塑料以及钢铁这样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也开始把生产从海外转移回美国,从而促进整个制造业的复兴;第四, 可能会带动一些其它行业的兴起,比如说道化学(Dow Chemical)已经打算在美国本土建两座新的丙烷脱氢装置和新的乙烯裂解装置。可见有些以甲烷,轻烃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有可能重新抬头。
页岩气的储量巨大,据美国地理网的报道,目前在美国探明的页岩气的储量为2552兆立方英尺,按照目前的使用量,足够美国用110年的。但同时还不断有新的资源被发现,难怪S文把美国称为天然气的“新沙特”。加拿大同样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卑诗省,阿省的资源已经部分在被开发利用,而魁省和东部省份也有大量发现,但还没有开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页岩气的存在不止是北美才有,以下是一张已探明的页岩气的分布图。
由图可见,页岩气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以及环保技术的过关,我们是否会迎来一个新的廉价能源时代的到来呢?到那时,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可能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能我们对石油的依赖会减少,对廉价的天然气利用会大幅提高。由于能源价格降低,经济发展会迅猛起来,我们会不会因此而进入一个新的经济飞跃的时代呢?这是我的畅想,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说了,哈哈
已经有人把S文翻译成了中文,有兴趣可以看一看链接:
http://www.hutong9.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7949&extra=
不是我不明白——崔健
不管怎样希望经济早日复兴。问好!
谢谢无为,估计多数人都希望经济复兴, 这样大家都好找工作,日子也好一些
有含金量的文章。。。 问好!
谢谢,属于它山之玉吧
早点恢复吧,大家可以多做点想做的事。希望以后不用石油!
早点恢复是大家的希望,不用石油的日子可能还很远很远,嘿嘿
我站个位置吧。
谢谢阿妍,站位置买便宜天然气啊?我这没有的卖,嘿嘿
好消息,不知中国大陆的储量如何?
我没有看到过中国的储量,但我记得有报道说奥巴马曾经向胡景涛推荐过页岩气的开采技术,他曾建议中国也开采页岩气;另外中海油已经投资13亿美元和切萨皮克合作开发北美某地页岩气田,估计开采技术不成问题,我觉得中国可能最大的问题的没有全国性天然气网络,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发展到北美的水平
你那篇关于天然气采掘新技术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好像不久前读的,居然有一年了,时间太快了。
我的一个顾客在一个美国生产化学产品的公司工作了35年,今年他们公司关闭了,撤回了美国,不知是否也和美国天然气便宜有关,看来这个新技术影响是很深远广范的。
的确时间太快了,今年又快结束了。各个公司都有各自的决策层, 关闭公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但不排除可能看好美国的前景的可能。但值得说明是天然气的低廉行情才刚刚开始,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的,大公司的决策是否会那么快,很值得怀疑
完全是一个伪命题,本末倒置。页岩气以及相关能源的需求主要是由宏观经济面带动的。如果经济不好,油价下降的话。谁去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页岩气不是现在才发现的,之前就有,只不过以前油价比较低,开采页岩气不经济而已。
谢谢你的观点,这个命题本身是关于未来,对未来的预测总归是有可能会有偏失的。如果有某种因素使该命题无法实现,当然有可能是伪命题。
关于天然气的宏观经济,如果在2005,06年,如果你要是了解当时的情况,你一定会知道加拿大准备花大投资在沿海建天然气罐,准备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但金融危机后,这个计划已经完全放弃了,金融危机前,油价最高到$150/bbl,天然气到$14/MMBTU, 金融危机后,油价今年回到120/bbl, 而天然气呢?却跌到了4美元,今天油价是95,天然气是3.6,同样的时间和市场,你想过为什么金融危机前后油价和天然气价格有这样大相径庭的走势吗? 如果你要是读了我去年的那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今年天然气的走势和我一年前的说法完全一致。根本原因是我文中谈到的开采业的技术革命。
页岩气的确是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但问题是开采不出来,现在为什么能开采了,原因还是技术革命,就象网络,你以前是有线上网,现在为什么可以无线了?原因也是有了新的技术
科普了 但想知道它的开采成本有多少 多谢介绍
百艺问的是很专业的问题,我看过一些公司的表报,他们说的成本大约是1当量桶油约在7-8美元,因为他们开采的产品包括天然气,轻烃和轻油,我们一般算6个MMBTU的天然气相当于一桶油,如果他们生产的全部是天然气,按现在的价格,产品也就值6*3.66=$21.6,但如果产品中有10%是轻油,每桶$95, 那么剩下的天然气就是净赚了,如果要是有40%是轻烃,价格大约在$40-50,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很可观了,所以目前有价值开采的天然气是那些含大量轻烃和轻油的页岩气,纯气田没有太多增值
莽牛的话确实有道理,在行业内被称为原料轻质化。这对整个全球的石化产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北美和中东是原料轻质化的领头羊
石化行业的原料轻质化基本上是中国国内的概念,比如乙烯原料从轻柴油过渡到石脑油,但这个概念可能在北美不存在,因为这里的乙烯多数是使用轻烃,比如乙烷,丙烷等,因为这里天然气的副产物很丰富,很少用轻柴油,石脑油做原料的,我本身是乙烯行业出生,也曾参观过得克萨斯的部分乙烯厂,基本是以乙烷为原料的;还有一件遗憾的事,加拿大的最大的石化公司Nova Chemical因为债务问题,已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被阿联酋收购,原则上已经不是加拿大公司了
先赞一个,忧国忧民。
也和百艺一个问题。
我肯定不是那种忧国忧民的人,我之所以关注这些东西,一方面这曾经是我的专业,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在股市里获利,算是个这方面的小投资人,也可以说是个投机者,嘿嘿
原料轻质化是世界性话题,最早就是从北美开始的。中国可能在未来的3-5年内才会发生。由于北美天然气资源丰富,所以原料价差比较大。所以北美、中东很多乙烯厂都开始使用天然气做原料。虽然其乙烯、丙烯等产品很有竞争力。但是带来的影响就是其它附属产品突然大幅减少甚至没有了。所以,您的原料轻质化的概念已经过时了。此外,这里面有一个潜在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天然气和原油的价差。如果两者价格倒过来了呢?你知道的,大宗商品价格是操纵在谁手里的呢?呵呵,明白了吧。所以我说这其实是为伪命题。
谢谢你的意见,看来你也是个明白人,那我就多说几句,原来以为有些知识要带到坟墓里去了,没想到今天还用的到。
应该承认我离开乙烯行业已经超过十年,一些新的知识可能我不太了解,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个大型工程的设计是以要实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首先你要考虑你可能使用最廉价的原料,并搭配可采用的原料来确定下游生产装置的规模和产品结构,所以象中东,北美本身具有天然气副产品资源,如果不利用,也就作为天然气烧掉了,世界上最大的几个乙烯装置,比如伊朗,卡塔尔的乙烯世界之最,以及加拿大的Joffre乙烯基本上都是以乙烷为原料的,不是因为他们要轻质化,而是因为他们有这个资源;中国有天然气资源的厂只有大庆乙烯一家,但能从中分离出来的乙烷很有限,其他乙烯工程,都没有这些廉价的资源,原设计都是以柴油为原料的,因为二十年前柴油很便宜,但柴油是很差的原料,相对来说石脑油要好很多,所以此后中国的乙烯多数是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也就是所谓的“轻质化”,但要知道,不管石脑油还是轻柴油,目前的价格都很高,只要重整或加氢精制一下,就可以做汽油柴油产品卖了。你可以想一下哪个划算。当然乙烯副产品也值钱,但相对于投资成本,生产成本来说,怎么都是只用轻烃原料划算。这样你就明白dow化学为什么要新建的装置是乙烯裂解和丙烷脱氢装置了,而不是用乙烷和丙烷都去裂解了。至于乙烯的其它副产,象C4 (橡胶原料),芳烃(苯乙烯,树脂等原料),都可以用其它合成的方法得到。至于中国未来2-3年,能否有没有轻到乙烷这样的原料,如果你没有这个资源,你也做不到,所以“轻质化”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关于大宗商品价格是操纵在谁手里,我说没人操纵,你会吃惊吗?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些被人称之为操纵市场的人,实际上是更善于掌握供求关系,能在求大于供的时候,拿用户一把,在供大于求的时候,踩厂家一脚;他们不过是个缓冲区,最后起决定作用仍然是供求关系。比如说现在中国经济放缓,哪个操纵价格的人还能拉得起铜,铁矿石,焦煤的价格?那些自己觉得自己可以操纵价格的人或公司,如果逆市而为,必然亏的屁滚尿流!在天然气下跌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想去操纵市场的想去显显身手,现在价格不也是跌到现在的惨淡光景了吗?我想你也明白了吧?
谢谢你能和我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未来,所有的预见都只是一个Vision,你认同他的Vision,那你就会考虑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如果不认同,也没有人去Push你,使用真假命题并不是决定性的,时间自然会去证明。顺便纠正一下,天然气(主要成份为甲烷)本身并不能做乙烯原料,做原料的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轻烃,如乙烷,丙烷,C4, C5等,相信你是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