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毛狂,说说“拔毛癖”
2012年3月9日 | 作者: 龙医生 | 159 浏览
拔毛癖,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是一种把身体某个部位的毛发拔掉的强迫性的冲动,严重者能够看到明显的脱毛或掉发现象,常伴随精神苦闷、社交困难或功能性障碍等其他问题。有些患者甚至会吃掉拔出来的毛发。这种疾病通常是长期的,且难以治疗。
拔毛癖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最常出现的年龄是九岁到十三岁之间。可能是抑郁或精神压力所致。由于社交原因,患者大多密不示人,这一疾病的实际发病率不能被准确估计。可能低到千分之六,但也可能高达百分之三。常见脱发位置:头、臂、手和阴部。
拔毛癖患者的脱毛(发)状况是自己造成的,且反复出现。患者在拔毛前感觉压力渐增,拔毛之后觉得压力得到缓解。因为许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拔毛的行为,他们对于拔毛前后的压力变化没有明显感觉;他们甚至会否认压力的作用。
根据发病年龄,拔毛癖可以被分为三类:学龄前、前青春期到成年早期、成年期。
拔毛癖通常不是一个专心的行为,而是患者在类似精神恍惚的状态下发生的。因而,该疾病又可以被分类为“自动化的”与“专心的”两类。
拔毛癖的一个心理副作用是自尊心低落,经常伴随被同辈孤立或回避的情况,以及由于外表和可能出现的负面的注意力而害怕与人交往的情况。有些拔毛癖患者喜欢戴帽子、假发、假睫毛、使用各种化妆手段来避免负面的注意力。压力被认为和拔毛行为有紧密的关系。
拔毛癖可能导致感染、永久性脱毛(发)、反复性应急损伤、腕管综合症;食毛则可能导致胃肠堵塞(严重的可能致命)。
拔毛癖患者最常患的其他心理疾患为:焦虑症(特别是创伤后压力障碍)、抑郁症和强迫症等。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