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Archived Posts from this Category
Archived Posts from this Category
Posted by 龙医生 on 01 一月 2013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心理咨询ABC, 抑郁症, 写给家长, 心理健康
树人心理咨询 在北美,大家都很熟悉定期体检的概念,也就是和医生约个时间测量血压、体重及其他生理指标。 但是定期做心理健康检查的观念却未能深入人心,可能是因为心理疾病在历史上的污名。然而,定期检查一个人的情绪健康状态对于辨识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的警报信号颇有助益。而像抑郁症、焦虑症这类常见心理疾病,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在病情变严重造成个人的以及财务上的危机之前予以治疗的话,其有效性是非常高的。 由美国精…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09 三月 2012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焦虑症, 抑郁症, 写给家长, 心理健康
拔毛癖,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是一种把身体某个部位的毛发拔掉的强迫性的冲动,严重者能够看到明显的脱毛或掉发现象,常伴随精神苦闷、社交困难或功能性障碍等其他问题。有些患者甚至会吃掉拔出来的毛发。这种疾病通常是长期的,且难以治疗。 拔毛癖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最常出现的年龄是九岁到十三岁之间。可能是抑郁或精神压力所致。由于社交原因,患者大多密不示人,这一疾病的实际发病率不能被准确估计。可能低到千分之六,但…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25 四月 2011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抑郁症, 心理健康
诱惑之一:逃避情绪 逃避几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反应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消极情绪、记忆、思维或感知的侵扰,我们都以为:最好的方案是逃避,即避免那些会诱发以上消极事物的情境。情绪上的逃避行为几乎是人的自动化的反应,通常你在逃避的时候几乎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这么做。当你回顾的时候,也许能够知道自己是在逃避;可问题是下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的时候,你未必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人不愿面对不愉快的事物的程度和他(她)陷…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12 七月 2010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抑郁症, 心理健康, 心理与社会
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之常见说明:我们的社会关于如何为人的基本教义有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不愉快的情绪、想法、记忆或感觉常被视为不健康的征兆、心理烦恼和痛苦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看法是从一种把健康部分地定义为免除了内在的烦恼体验的文化上生发开来的。于是,为了获得健康,我们需要摒除内心世界中任何残留的消极的东西。我们必须把衣橱里的骷髅清理出去;那时,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体验到快乐的生活。简言之,把坏的扔…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21 六月 2010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抑郁症, 心理健康
许多人习惯性的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就好像我们平时说得了感冒一样。说自己得了感冒意味着感冒病菌入侵了你,而你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事实上,由于感冒病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要保证自己不患上感冒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常常把抑郁说的和感冒似的,好像突如其来从天而降。这样的说法似乎在表明:抑郁症的发展和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他(她)的应对机制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果真如此的话,抑郁症患者对于自己得了抑郁症就如同一个人对自…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15 六月 2010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抑郁症, 心理健康
抑郁被认为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因而患上抑郁症被看作是持续性的感觉不快乐。事实上,在很多抑郁症患者中,抑郁症与其说是体验感伤的情绪,不如说是不体验感伤的情绪。也就是说,患者有意无意地不让自己体验不愉快的情感。 许多人都知道,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其游离不定的、莫名的悲伤,易怒和羞惭感。较鲜为人知的是,抑郁症同时也会带来麻木和冷漠的体验。抑郁的人即使在一群朋友中却依然抱怨说自己很孤独。他们对社交活动的体验是… (阅读全文)
Posted by 龙医生 on 31 五月 2010 | Tagged as: 健康 (全局), 抑郁症, 心理健康
在过去二十多年,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抗抑郁药一样有效。许多新近的研究表明:实际上,认知行为疗法比服药更加有效。随时间的推移,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病人比用抗抑郁药治疗的病人更少出现新的病情。 虽然在学术上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对比药物治疗占有优势,而媒体却持续给大众灌输服药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这一理念。诸多的抗抑郁药广告大多不说或少说药品的副作用和有限疗效,… (阅读全文)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