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攻击型人格障碍
2012年3月6日 | 作者: 龙医生 | 245 浏览
核心特征:长期不愿意满足(他人的或社会的)期望;对于生活出离愤怒。 消极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抱怨,充满憎恨,愤世嫉俗的。他们总是拒绝满足他人的期望,经常表现出拖延、低效、顽固不化,以及反对主义的和令人厌烦的行为。消极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时会透露出内心的秘密:他们从打击、贬低他人中获得快感。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相矛盾和敌对性。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会同时扮演两个或多个截然相反且互相冲突的角色,典… (阅读全文)
2012年3月6日 | 作者: 龙医生 | 245 浏览
核心特征:长期不愿意满足(他人的或社会的)期望;对于生活出离愤怒。 消极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抱怨,充满憎恨,愤世嫉俗的。他们总是拒绝满足他人的期望,经常表现出拖延、低效、顽固不化,以及反对主义的和令人厌烦的行为。消极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时会透露出内心的秘密:他们从打击、贬低他人中获得快感。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相矛盾和敌对性。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会同时扮演两个或多个截然相反且互相冲突的角色,典… (阅读全文)
2012年2月27日 | 作者: 龙医生 | 178 浏览
妄想就是患者在发病的时候陷入不切实际的奇怪念头中,比如认为自己和某个名流有密切关系,或者有人要害自己,等等。在某些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严重精神病)患者身上,这种妄想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即便在药物治疗之下依然或多或少存在着的。 有的家人在病人一有妄想,就把他(她)往急诊室送,其实大可不必。如果病人胡言乱语,家人能做的是观察病人的病况,比如,是否有自杀或他杀,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妄想,若是出现这一… (阅读全文)
2012年2月21日 | 作者: 龙医生 | 213 浏览
核心特征:普遍的和过度的被照顾之需要;这种需要导致的顺从的和依赖的行为及对分离的恐惧。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上优柔寡断,比如穿哪一件衬衫上班,要不要带伞出门;他们需要他人的过多的建议和反复保证才能下决定。 他们倾向于消极被动而让他人(常常是某一个人)采取主动且替他们的生活的主要方面负责。成年人患者往往依赖某个父母或配偶来决定他们住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该和谁交朋友,等等。青少… (阅读全文)
2012年2月10日 | 作者: 龙医生 | 316 浏览
自言自语,我们很多人偶然会做的。但是心理疾病患者的自言自语和正常人的自言自语有很大差别。这里面,频率和时间长短可以作为判断正常与否的标准,而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一行为是否影响到他(她)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 也就是说:自言自语一定要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我们才可以认为是病态的。比如,一个人偶尔在家里和自己说话,因为发现自己孤独,和父母亲人交流有困难,不会在课堂上大声和自己说话,或者… (阅读全文)
2012年2月7日 | 作者: 龙医生 | 498 浏览
核心特征:社交压抑、无能或无力感、对消极评价过分敏感(通常开始于成年早期)。 由于害怕批评、反对或排斥,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躲避要求人际接触的工作上或学校里的活动。他们可能会拒绝被提拔,因为新的工作职责可能会导致自己被同事批评。 他们会避免结交新朋友,除非他们能够确定那些新朋友会喜欢自己、不带保留地接受自己。除非经过严格的测试证明,他人被假设为严厉的和非难的。除非有人提供反复的、慷慨的支持和照顾,他… (阅读全文)
2012年1月23日 | 作者: 龙医生 | 278 浏览
核心特征:社交和人际关系困难,对于亲密的关系有明显的、严重的不适以及能力下降,认知和概念上的错误和行为上的乖张。 患有类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种牵连观念,即把一些偶然事件错误地理解为对于自己有特殊的含义。比如,天空乌云密布是在告诉我:明天的考试我会不及格。 他们有怪异的信念,或是和自己所处亚文化圈不一致的魔法式思维方式,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比如,迷信、相信超感知力、心灵感应或“第六感”;在少年儿… (阅读全文)
2012年1月6日 | 作者: 龙医生 | 392 浏览
核心特征:自大,总是需要被崇拜,缺乏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于自己的重要地位有夸张的认识。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成就,过高估计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因而当没有得到“应得的”赞扬的时候,他们会很惊讶。他们也往往低估他人的努力或成就。 他们常常幻想着富可敌国、权倾天下、才华横溢、美丽无匹或完美的爱情,等等。他们常常想象他人对于自己迟来的仰慕之情、自己应该享有的特权,想象自己比某些著名或有… (阅读全文)
2011年12月21日 | 作者: 龙医生 | 319 浏览
疑病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其特征是患者相信自己的某些身体症状表明自己有严重的疾病或绝症,尽管找不到任何医学上的证据。 疑病症其实就是“生病恐惧症”。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他们对于得病有过多的恐惧。事实上,由于患者对于身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往往让他(她)更容易出现症状,而出现症状又让他(她)更加忧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一个循环很难打破。 有疑病症的人并非有意制造这些症状,而是他们无力控制症状… (阅读全文)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