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还是地狱
2012年3月5日 | 作者: 午夜茶 | 1,864 浏览
冬日犹在,春天尚远,风仍然刺骨,早晚还是冰凉。三月于我是一个沉重的月份,过几天便是你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八年前我们相识于网络,你喜欢看我的文章,写邮件约见。第一次在咖啡见面店里聊天,竟然惊喜地发现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同月同日生,都经历离婚,各有一子年龄相仿,都在IT工作。我们看着对方说,“这么多年你到哪儿去了?怎么现在才相见?” 我搬到了你租住的同一栋楼,天天见面,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两家一起分享了许多快乐时光,露营,游乐园,大吃会,购物行,孩子的SLEEPOVER和我们共同的生日会。你非常非常渴望安定的充满笑声和关爱的家庭生活,一直在寻觅那个能和你走下去的人。每次你约会新的男士,第一次见面约在咖啡店里,让我去装扮成“路人甲”,给你一个旁观者的参谋。你擅长安排事业生活,一步一步打点现在,铺垫未来。作为单亲,你怕有意外,每次出远门都跟我交代具体细节,我甚至是你遗嘱的见证人。
在私营企业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前景不稳定因素下,你考虑到工作保障问题,报考了一个政府部门的IT职位。你很顺利地被录取,通过试用期,正式成为公务员,开始享受着较为轻松的工作日程。你买了房子搬到离上班较为方便的地方,我们来往不象以前那么频密,但仍然是好友经常聚会。你偶尔谈到对新工作的不适应,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事复杂,官僚虚伪,令直爽简单只想做好本职工作的你无所适从。但工作的不快似乎并不影响你业余的活动,你参加社团活动认识了许多新家庭,认识了新的他。正当我以为你的生活有了新的篇章,却传来了你结束自己生命的噩耗。我无法理解,也不敢相信一个如此疼爱亲人,热爱生活,开朗好客的人,一个经历过很多的委屈和挫折的人,一个被伤害也不恨不怨不说人长短的人,一个有朋友有亲人有家有事业的人,竟然以一种悲壮惨烈无可挽救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没有留下一个字一句解释。作为好友,我和你家人一样事前不觉你有任何反常。这种不解的苦恼一直缠绕在我心头难以消散。是我没有洞察内心的能力,是我没有TRY HARDER吗?在你的葬礼上,我摸着你的手泪如雨下。我腹中的小米已经会动了。一个生命在我眼前刹然消逝,另一个生命无声走来。我经常梦见你,我反复反复地问你:Why?你总是微笑地站在那里欲言又止。
后来我和你家人朋友多次细谈,希望将零碎细节拼凑出一个合乎常理合乎逻辑的理由:是什么让你如此决绝,如此有勇气去放弃?我和自杀未遂逐渐康复的病人以及心理医生聊过,最后的猜测就是你得了抑郁症,也许连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去跟人诉求,找专业人士求助。人有不快不发泄不释放是不行的,如果你会大哭大闹摔碗砸盘让人知道倒还是好事,而你全部埋在心里独自承受。我为你痛惜也怪你不给我,不给身边其他人理解劝慰的机会。
你现在在哪里,你的心释然了么?据说自杀的人是不可以上天堂的,然而我想象中的天堂,是否也是你的乐土?看过电影“What dreams may come” 《美梦成真》后,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我们这个生的世界比死亡更残酷更痛苦。人的心中各有各的天堂,各有各的地狱。我希望你最终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希望你就象在我梦中看见的一样,永远微笑着;希望将来我们的灵魂还能有交汇的时刻。
当守门人沉睡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 拥抱中老去的是 时间的玫瑰
镜中永远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门 那门开向大海 时间的玫瑰
-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仅以此文,此诗,和你最喜欢的茉莉花儿,纪念你灿烂过的生命,和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
我看了也觉得诧异呀?! 但愿世界上没有地狱,这样你的朋友就可以上天堂了~
倾诉,不能解救灵魂;人越走到后来,会越孤独。
人从相同的地方来,去也应该是相同的地方,只有中间活着的时候才有天堂和地狱之分。
这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孤独到抑郁而死的人生,给人很强的刺痛和惊醒。 里面有句话,好像是这样的:住在精神病疗养院里的玲子说:“我们这些人是有病的,可是外面的人可能比我们更不正常。” 能够理解亲眼看见身边人,发生这样的事,会多么的迷茫。
令人感慨的文章,活着要珍惜!
虽然经常接触类似的事件,但每每都很震撼。
不知道说什么.上周刚刚收到一位朋友离去的消息.不到四十,乳腺癌.孩子还没有成年.
她离去时,想到孩子吗?
感受到你的心痛,一样的唏嘘… 好女人,愿她安息,那边的世界里没有苦海了。
你是否看过我去年2月写的一篇<珍爱生命>。我的一位朋友,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决然离开。她和我年纪相仿,性格极其温和,善良。她有家,有丈夫,孩子。我不能理解,但不忍心责备她。。。。。。
该是什么样的压力让做出这种她选择,谁能知道她内心世界的纠结,但愿逝者安息,有一天大家还会再见面~~~
真难过,抱抱。谁难过可以告诉我, 我一定会牵住你的手。
以前做热线电话的义工时,也接受过自杀预防的多次培训;最近有机会讨论跟分享有关自杀情况,又有新的发现:原来评估自杀真是一件比较复杂、比较专业的事情。专业人士能做的事情可能是针对未来1小时、未来1天或未来1个月的情况。没有持续的跟踪,自杀可谓是防不胜防,是专业人士最大的恐惧。
本人也算半个心理专业人士,看过你的文章亦感慨万千。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坎坷,尤其是身在异国他乡。朋友,如果您有了烦恼,愿意向人倾诉,我愿意做您忠实的听众,陪伴您度过那段时光,或许也能给您一些中肯的建议。我曾经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位退休的老太太。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医言堂最有发言权。后来走出来,都是朋友亲人的功劳。希望天堂不会有任何灰色的天空。
抑郁可以俗称为“情绪感冒”,象感冒一样还可能有反复,也可以治愈。调查显示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至会得一次抑郁,当然有抑郁情绪的情况就更是常见了。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并积极对待,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