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9 01:16:54 | 2,454 浏览
刚记事的年龄我应该是比较害羞的, 记得妈妈让我喊来家里的客人叔叔阿姨, 我总是躲在她的身后, 不肯开口. 我这样的小孩, 自然就是归于不懂事的了. 好在老妈没有象很多家长那样大声斥责我, 引导了几下之后, 不见成功, 她就抱歉地冲着客人笑笑说, ‘你看, 这孩子随我, 不爱说话’ 把责任全揽在了她自己的身上.
后来, 她可能为了避免尴尬, 干脆也不让我喊人了, 就对着来人介绍说, ‘这是我家的小尾巴.’ 来人自然也就逗我几句, 问问我多大了, 属什么之类的问题, 渐渐地, 我肯笑笑, 还会回答一些话, 偶尔也听妈妈的话, 开口喊人了.
出国后, 我注意到很多西人的家庭, 无论多大的小孩, 会说话的, 不会说话的, 刚出生的, 甚至连猫狗都算上, 一律郑重介绍给来家里的客人, 而不是让孩子喊对方. 虽然大家可以说, 那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有没有想过, 正因为这个行为, 少了尊重, 多是强迫, 是无形中导致大多中国人被动性格的原因之一.
试着把你的小孩介绍给客人, 就象你介绍你的爱人, 你的父母, 你的老板那样. 把这种尊重的讯息, 从小孩一离开母体就潜移默化的传给他/她们, 或许你会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在被尊重中长大的人, 多是勇于承担责任, 敢于担当的人.
民主与否,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与否确实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体现的。你可以说它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点点滴滴的实行。这点点滴滴与整体形象是相辅相成的。 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呦, 难得. 头一次写得让你看明白了. 我也头一次看明白你写的了~
这还跟民主有关啊. 瓜瓜妹妹, 我发现你这次评论的水准象人民日报社评论~
以前很烦喊人,现在很烦被人喊。阿姨?俺还没那么老。姐姐,好像大了点。此时尴尬的可是孩子的父母。
理解. 那以后, 我们主动跟小朋友说个Hi吧.
好建议。这样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嗯, 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而且当小孩子被当做大人一样介绍给客人时, 他/她的潜意识里会主动模仿大人的态度去接待客人. 语言, 行为背后的心理暗示比说教更有力.
国内现在还是这个习惯,认为这是礼貌。对小孩子来说,心理上一下子还难以接受一个陌生人,需要有个过程。 我也觉得中国的某些传统,规矩和礼仪需要改变。。。
再加一条, 教育的方式.
我一直都记得那篇花非花的文章里, 你的一段关于那女人吃饭的描述, 我和你的看法一致. 你还写受伤的女人系列么? 三篇不过瘾啊
这个值得宣扬开去
多谢! 正宗的, 不讲白话么?
你妈妈是个教育专家.
嚯, 来了顶大帽帽~
我妈应该不是有意识这么做的, 她是被我叛逆的没咒念了. 但她真的是脾气好, 然后被我这么一总结, 被千万这么一拔高, 一个教育专家被诞生了~
我小时候,见了叔叔不喊,被我爸骂,感觉冤。所以,我并不严格要求我的孩子叫人要热情嘴甜。 可是,现在我觉得,如果和中国人在一起,嘴应该是越甜越好。
嘴甜和谁在一起都好啊!!! 我就是因为看见很多中国人的小孩木木的着急, 心想, 为什么小时候家长都让叫人, 怎么还这么多不理人, 不懂如何打交道和别人交往的呢? 会不会是我们的教育里把小孩当做服从品, 这么教育来, 教育去的.
‘正因为这个行为, 少了尊重, 多是强迫, 是无形中导致大多中国人被动性格的原因之一’,同意。
领导签字, 那咱就执行?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中国传统的教育属于“食指”教育,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现在需要改变成“拇指”教育,让她们得到尊重和自信。
我家宝贝们从小就是相当害羞和胆怯的,见到陌生人从来都是抱着我的大腿的,当然现在改抱腰了,(长高了)。看了你的文章后,我要改变了,主动先把我的宝贝们介绍给大家,我相信她们会越来越自信的!!!
嗯, 祝福你们!
你幸福啊,海草,怪不得你那么敢担当呢,原来是有个善解人意加鼓励的好妈妈!
嗯, 我是挺幸运的. 我妈她脾气特好, 象我当初那样的小孩, 若长在别人家, 十有八九会被面棍炖肉的.
喜欢,这个问题好像在脑海里划过,但没有仔细想过,谢谢草儿
哈, 你就不用这些了吧, 别看我没见过你, 估计你也是个好脾气的妈. 咱有第六感~
我女儿都14岁了,从她会说话起就教她见人要叫,她呢要么死不开口要么声小的只有蚊子能听见,为此,我头疼了十几年,看了这篇文章,我再也不逼她叫人了,我可以学着把她介绍给人家。可是担心要是回国见了人不叫,背地还不被人戳死啊,什么“不就出国了吗?连人都不叫,一点礼貌都没有。。。。。。能做双面人吗?
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说? 这时候最需要你当她的坚强的后盾. 我那时更惨, 因为关系近的亲戚朋友, 会当了我的面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等等, 我偏又很叛逆, 有时还会故意跟来人捣乱. 可我妈却从不舍得说我一句. 现在, 我很爱跟别人打招呼.
其实, 你可以试着让她只说, 你好, 什么的. 这篇的目的, 是让大家注意到对待小孩的思维方式, 不是把他们当做附属品, 命令来, 命令去的. 被动的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唉,让你说的我心痒痒的,受伤的女人(四)想了好久就是下不去手,苦恼中~~~
写!!! 那几篇, 我可是写了读后感的……
very good article!
好了不算, 有用就成~
很有见地的提法,赞! 俺家孩子倒是不反感喊阿姨,但是总不主动,俺提醒一下,她们就叫一下。。 不过有个问题:对第一见面的朋友或长辈可以用海草的方法避开尴尬,但第二次第三次再见到呢?俺总觉得孩子那不吭不哼的样子,不太礼貌。。
如果还小, 就给一段时间, 千万别强迫. 其实我这篇就是看见很多小孩不吭不哼的着急才写的~
比较小的小孩记忆力没有这么好, 是否可以用介绍加提醒的方式? 先吃饭去了
觉得你说的挺有道理。我一般只是让孩子对客人说“你好”,还很少把他们正式介绍给客人呢,看来以后要注意了。
哈哈, 小孩子喜欢充当小大人的感觉, 让他们上勾, 让他们上勾~